台灣鹿種知多少|不只是可愛小斑比,你知道台灣還有神秘的山神獸嗎?
說到台灣的鹿,你會想到哪些呢?
許多人對「鹿茸」這個詞不陌生,卻對提供這些珍貴資源的鹿種並不熟悉。
其實,台灣具有經濟價值鹿茸的鹿種主要為 台灣水鹿 和 台灣梅花鹿,
其中台灣水鹿的數量最多,約占所有飼養鹿隻的80%。
另外,也有少量進口鹿種如 紅鹿 ,但已適應台灣環境,
牠們在體型、習性與鹿茸特性上各有差異,也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。
「你知道水鹿、紅鹿、梅花鹿,哪一種才是台灣原生種嗎?」
「鹿茸長得都一樣嗎?誰的鹿茸最粗壯?」
這些聽起來像是冷知識的問題,其實藏著很多台灣人不知道的鹿故事。
今天,就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,一起認識台灣三大鹿種的差別,
下次再聊到鹿茸或鹿文化時,你也能是解說小達人!
台灣水鹿
學 名 Rusa unicolor swinhoei(或 Cervus unicolor swinhoei)
分 類 哺乳類 > 偶蹄目 > 鹿科 > 水鹿亞種
體 型 雄鹿肩高約120公分,成年體長約140公分,體重可達200~250公斤;
雌鹿間高約 80公分,成年體長約110公分,體重100公斤以上。
毛色變化 夏季栗紅有白斑、冬季轉為茶褐色
食 性 草食性(主食為嫩草、樹葉)
棲地分布 為東亞與東南亞的特產,常見於台灣海拔300~3500公尺山區,尤以中央山脈地區為主。
鹿茸特色 質地厚重,藥用價值高,適合「重壯補」的需求
形態特徵
台灣水鹿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草食性動物,也是台灣特有亞種。
毛色為棕褐色,腹部略淺,夏季較淡呈黃褐色,具保護色效果
公鹿在2歲開始長茸,鹿角每年硬化脫落後重新生長
鹿茸粗壯,分枝數較少(多為兩岔或三岔)
割茸期從第二年起,每年一「剪」,第8~9剪茸量最多
雌鹿約在第3年開始繁殖,胎次為單胎居多
生態習性
水鹿主要棲息於台灣山區林地與水源地附近,目前尚存有野生種,數目已極少。清晨與黃昏為活動高峰。具群體生活習性,但部分雄鹿也會單獨行動。擅長游泳,遇敵時會躲入森林。
雖然水鹿民間飼養數目甚多,但多與外來品種混雜,純種圈飼的台灣水鹿已不多。雖然水鹿民間飼養數目甚多,但多與外來品種混雜,純種圈飼的台灣水鹿已不多。
台灣梅花鹿
學 名 Cervus nippon taiouanus
分 類 哺乳類 > 偶蹄目 > 鹿科 > 台灣梅花鹿亞種
體 型 身長約150公分
毛色變化 夏季栗紅有白斑、冬季轉為茶褐色
食 性 樹葉為主
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墾丁國家公園,其他產地包括中國東北地區
鹿茸特色 質地細緻,適合入藥精緻加工,但產量相對較少
形態特徵
因背上斑點似梅花而得名,為台灣特有亞種。雄鹿肩高約1公尺,角長可達70公分,每年脫落一次。雌鹿的體型較小,且頭上無角。
雄鹿於2歲開始長角,每年增加分叉,至5歲穩定
通常角台剝落後 75 天,鹿茸開始可以採割
鹿茸呈樹枝狀,每年7~9月為主要採收期,平均茸量約20台兩
發情期為10~12月,次年 6~8 月為月為生產期生產,雙胞胎不多
生態習性與復育
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機警,任何風吹草動,會馬上伸長脖子,瞪大眼睛,進入警戒狀態。喜愛乾淨,換毛時會修飾外觀。很愛乾淨,春天換成有白斑的夏毛後,就經常以嘴去修飾它們,不過秋天會換成顏色較深的冬毛。
1623 年荷蘭人進入台灣,積極捕鹿,年穫量曾達 12 萬張鹿皮,但也因大量濫捕而使野外的台灣梅花鹿瀕臨滅種。政府自1984年啟動復育與野放,現多見於墾丁地區。
紅鹿
學 名 Cervus elaphus
分 類 哺乳類 > 偶蹄目 > 鹿科 > 鹿屬
體 型 雄鹿身長約150~200公分,大於雌鹿
毛色變化 夏季紅棕色、冬季灰棕色,仔鹿具白斑
食 性 草食性
棲地分布 原生於歐亞、北美地區,現台灣多由紐西蘭引進
鹿茸特色 分枝多且均勻,茸質柔韌細膩,經濟價值高
形態特徵
仔鹿出生重約6公斤,雄鹿1歲後開始長角,雌鹿無角,在台灣環境下多分4~6叉。
鹿茸生長峰值為第7~9剪,後續逐年遞減,至第19剪不再生茸
每年4~6月為割茸期
生態習性
紅鹿溫馴、愛沼澤地,雄雌常分群居住,僅於秋季交配期交集。交配需經雄鹿爭鬥後選出「鹿王」,雌鹿通常第3年起開始繁殖。